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(精选3篇)

时间:2022-10-17 06:14:33
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(精选3篇)[此文共2639字]

【引言】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共含3篇,由的会员“JaneXu”投稿精心推荐,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。

第1篇: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

本文是的网友推荐,并由本站编辑整理的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范文精选,仅供参考。

看完留侯世家,最大的感触便是张良真是一个智者,对于事情的.判断能力与出谋划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,张良仅仅凭借过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助刘邦获得天下,自己荣升帝王之师,一生堪称完美。那么,张良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,他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呢?

首先,张良善于揣摩各类人的心理。在战乱的当时,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。张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,想出一些办法,既能满足对方的需要,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,达到双赢的效果。比如说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刘邦决定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,决定把他分封给能与他共图大事的人。张良建议把土地送给英布、彭越和韩信三个人,利用了英布和彭越与项王之间的矛盾,这两个人为得到土地共同对抗项羽而高兴,同时对于刘邦来说又能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来制约项羽,使得自己一方的势力增强。为了成功,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,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方式,以他人的利益为诱导,来使得别人心甘情愿听从自己的安排。春秋战国时代的苏秦、张仪两大说客,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,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劝说进行连横与合纵,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可见,掌握不同人的心理与需 ……此处隐藏1468个字……秦和西楚霸王关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在鸿门宴上用计让刘邦脱离险境;在灞上分封时“为汉王请汉中地”。在楚汉之争中“长计谋平天下。”这位曾为高祖屡建奇功的重臣,最后却选择悄然归隐。

为何张良正值人生颠峰之时,却选择淡出人们的视线呢?子曰:“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”“即道引不食谷,杜门不出岁余。”正是他择其归隐,对功名追求适可而止,深谙明哲保身之处世哲学。方有了他在汉初三杰中唯一可善终的人——韩信惨遭杀害,萧何身陷囹圄。而张良毫发未损,直至善终。

也许张良悟透了世事,常年在刘邦身边,识透了刘邦此人只能同甘苦,不能共富贵。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,但凡人只要名声一大,会招致小人嫉妒或中伤。战国时期,文种、范蠡两人均可称得上奇才,他们为勾践复兴越国之后,文种依旧忠心耿耿辅佐越王勾践,却遭小人离间,最后是用属楼之剑自刎的下场,留下的是“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哀鸣绝唱;而范蠡则知其理,华丽转身成为商人,最后成为了“儒商”第一人。文种的放不下,也许何尝不是对名利的迷恋,也许是继续想辅佐高祖为国效劳;而另者范蠡放下曾经的一切,转身又走向了另一个人生巅峰,成为了儒商之祖。

历史上类似事例不枚胜举,许多忠臣殚精竭虑为国为主子效劳,虽有绝世军功及才华,因深陷政治漩涡,如精忠报国的名将岳飞,“留取丹心照汉青”文天祥……他们最后招来杀身之祸,死非其所。

人生好比过山车——有低谷,也有高峰,人生也不可能总在顶峰。张良的明哲保身是睿智,在人生巅峰时选择归隐,最后善终。放下,是一种新的开始,也是对曾经的作别。顺应时势,明哲保身,是智也!

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3篇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范文,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范文。

《《留侯世家》读后感(精选3篇)[此文共2639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