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动运输与胞吞、胞吐

时间:2023-06-06 01:19:49
主动运输与胞吞、胞吐[此文共2191字]

主动运输与胞吞、胞吐

【教学目标】

1.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。

2.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。

3.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膜结构之间的关系。

【教学重难点】

1.重点:

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。

2.难点:

胞吞、胞吐过程的特点和意义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教学策略:

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,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:展示现象→提出问题→解释原理→总结概念。

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,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,进行解释,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(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),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。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。

二、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:

1.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,比如“问题探讨”中第3道讨论题,应该充分重视。第1节“被动运输”中已说明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能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,而本节“问题探讨”中的现象表明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,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。

2.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,以便于学生理解,如“逆水行舟”等。

3.注意联系社会实际,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,了解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疾病的研究进展,理解变形虫通过胞吞和胞吐过程的生活史,强化学生的个人卫生观念。

4.引导学生比较和总结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,进一步获得提升。< ……此处隐藏913个字……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,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。这些物质通过与膜上某种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,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,将附着物包在里面,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。这个过程称为内吞作用。吞噬泡或吞饮泡一般与细胞质内的溶酶体融合,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。

与内吞作用相反,有些物质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,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,将物质排出细胞。这个过程称外排作用。

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属于主动运输,因为它们与其他主动运输一样,也需要能量供应。有实验证明,如果氧化磷酸化被抑制,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就会停止,如果是糖酵解被抑制则无阻碍作用。内吞与外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,是细胞摄入的或分泌的大分子被收入在小囊泡中,而不与细胞中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混合。小囊泡快速地大规模地形成和融合,是所有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。

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胞内,是通过受体分子介导的。首先,大分子结合到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上,受体所处的细胞膜称为有被小窝。大分子与受体结合后,这部分细胞膜内陷,并最终从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小囊泡,由于受体与大分子特异性结合,加之膜内陷与形成囊泡的速度极快,囊泡中含有的胞外液非常少。

细胞内合成的一些大分子若需转运到细胞外,首先包裹在囊泡中,然后转移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,囊泡中的物质排出细胞外,组成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。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运到胞外的。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胞,它们分泌的产物如激素、神经递质等,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。但是,分泌产物的释放是受特定信号调节的。首先是分泌分子由囊泡包裹,移向细胞膜,当细胞接受到分泌信号后,囊泡与细胞膜融合,将分泌分子释放到胞外。

《主动运输与胞吞、胞吐[此文共2191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